• 全国 [切换]
  • 中国商家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白发专家再忆“东方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6 16:02:47    浏览次数:954    评论:0
    导读

    每个人都那样熟悉,就是头发白了。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组员胡其正笑着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谈论东方红

    “每个人都那样熟悉,就是头发白了。”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组员胡其正笑着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大家还能聚在一起谈论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宣告中国步入太空时代。

    距离彼时已过去4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太空》杂志社24日在北京举办“45周年,我们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走来”主题座谈会。

    记者注意到,近30名亲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研制工作的专家前来赴会,大多数人已是头发花白。“1965年接到任务时,我刚好是24岁。”参与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韩厚建感慨着,他在现场还算“小字辈”。

    会上播放了纪录片《太空高歌东方红》。由于片子涉密,许多专家从未观看过。参与卫星研制的焦清德惊喜地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影像,“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当时的场景。”他指着片中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的青年说。

    再忆东方红,专家们津津乐道于工作细节。长征一号火箭轨道组组长李颐黎还记得最初构想轨道倾角42度,但因需要额外建设地面站,轨道组反复计算,最终改为倾角65度以上的椭圆轨道。“从1970年到1983年,我国发射的十余颗卫星均采用这个设想。”他自豪地说。

    根据国防科委为东方红一号拟定的技术总目标,不仅要“上得去,抓得到”,还要“听得到,看得见”。参加卫星观测裙研制的沈祖炜说到此仍忍不住笑着摇头,“卫星亮度也就相当于6等星,怎么看到?”。经过种种攻关,他们设计出跟随卫星飞行、具有光学反射性能的织物球状体,使在地球上的人们可在晴朗夜空看到卫星。

    至于让《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回响,负责总体协调的叶万庚不厌其烦地解释如何采用电子线路产生的复合音模拟铝板琴演奏。而负责乐音接收及传送的技术人员、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张金城随即谈起如何运输设备、架设站点。忆起往事,这对“战友”相视一笑。

    专家们总会在发言时不厌其烦地提到许多姓名,这其中,既有钱学森、赵九章、钱骥等著名科学家,也有鲜为人知的基层工作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副组长潘厚任颇为唏嘘:“我们的卫星还在天上转,但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走了”。

    “很多同志都走了,这一辈人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韩厚建红着眼眶说,尽管时光流逝、社会变迁,但东方红一号卫星及其蕴含的中国航天奋斗精神、大力协同奉献精神,始终值得重温和推崇。

    白发苍苍的专家们急切表示,想尽可能地记录和传颂东方红。年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则回应,将以此为激励,继续攀登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高峰。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41234.cn/news/show-1825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hongqi@41234.cn。
    0相关评论
     

    唐山工商标识 Copyright © 1998 - 2023  商家网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邮箱:zhongqi@41234.cn 商家网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400-9220-888按8百务通 互联网+政企事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本网站暂时未正式上线,处于调试状态,内容请忽略。

    冀ICP备150084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