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中国商家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心源性猝死值得关注 专家提醒避免过度劳累坚持锻炼很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4-22 15:18:25    浏览次数:966    评论:0
    导读

    ◆ 张筱琳上周,一位56岁的女游客在结束阿里山行程后,突然在游览车上失去意识,经急救无效死亡;几个月前,一位36岁IT男在公司

    点击进入下一页

    ◆ 张筱琳

    上周,一位56岁的女游客在结束阿里山行程后,突然在游览车上失去意识,经急救无效死亡;几个月前,一位36岁IT男在公司租住的酒店里猝死;最近,有三名中青年医生三天内过劳倒下!正所谓“单位一棵草,家里一片天”。没有什么比家庭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猝死高发! 它更易盯上哪些人?

    频繁发生的中青年猝死事件,告诫人们警醒:心源性猝死不再是一个关乎老年人的话题。大家在熬夜加班或是通宵疯玩的时候,要冷静地想一想要不要这么拼?猝死的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慢性病的漠视,中青年人平时应更多关注健康体检,主动预防慢性病。事实上,中青年人突发心脏病或因脑血管病死亡,十有八九体内已存在疾病。

    目前见诸报端的猝死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类:首先是广大的中老年心脏病患者,就如上文里的56岁阿姨,当然还有一些老病号及一些独居老人。第二是“压力山大”的中青年,他们的猝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劳死,为了进度或加班费,透支生命,阖然长逝。另外一个极端是疯玩族。第三,高强度行业从业者,包括医生、出租车司机等。今年见诸报端的至少7名中青年医生过劳倒下。另外,出租车司机也是高发人群,4月13日辽宁锦州28岁的哥猝死,令人唏嘘不已。

    见微知著!

    猝死前有哪些潜在征兆?

    导致猝死的因素中冠心病是高危病种。冠心病这种病本身就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的特点。虽然一部分人有猝死的前兆,而另一部分人没有,但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应马上就医。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在近期心绞痛发作频繁,或疼痛时间超过15分钟,疼痛经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也不能缓解,或过去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心绞痛,并伴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有濒临死亡感等症状,也要尽早就医。

    “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人发生心梗时病情更重,因为老年患者平常都在服药,也比较重视预防措施,而年轻人发生心梗前可能无任何征兆,一旦发生心梗,心肌坏死面积可能更大,如延误治疗,极易猝死。”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心内科主任张大东说道。研究表明,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猝死事件发生在家里,12%的人猝死在去医院的途中。因此,发生猝死前兆时要立刻拨打救护车电话,万一在途中出事,也能得到相应的救治。

    专家解读!

    引起猝死的病理究竟是什么?

    张大东教授介绍:“猝死不是一时造成的,长期作息不规律以及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调整不健康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引发三高、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病症,避免猝死。”诱发猝死的常见因素是过度劳累、抑郁或情绪波动、生活压力大、肥胖、大量抽烟喝酒,以上因素可以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等急性病变,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使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心肌氧耗量明显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从而发生猝死。

    过度劳累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血管病最爱肥胖人群,肥胖几乎引发了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长期吸烟、饮酒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易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

    此外,长期吸烟还能导致血管内皮严重受损从而诱发急性血栓;人的情绪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无论大喜还是大悲,只要是不稳定的情绪都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意外。

    避免猝死!

    如果你的心脏濒临崩溃……

    预防猝死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它是不可预料和突发的,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有些人没有不舒服,抽烟喝酒、大吃大喝,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满不在乎,这些人就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事实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比重要,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不得已熬夜时,要定时起身锻炼,熬夜后注意补充水果、蔬菜、蛋白质。

    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坚持规范用药,并定期做身体检查甚至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到45岁人群每年一次,45岁以上人群每年两次。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一般检查手段有运动负荷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心脏问题。

    |专|家|简|介|

    张大东,主任医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上海市郊区心血管病研讨会主席,心脏病急重症论坛坛主。曾两次到法国贝藏松大学医学院进修冠心病和风心病的介入诊疗技术。曾被誉为上海瑞金医院冠脉手术金牌医生,荣获过国内两个心脏病学大奖。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41234.cn/news/show-1778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hongqi@41234.cn。
    0相关评论
     

    唐山工商标识 Copyright © 1998 - 2023  商家网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邮箱:zhongqi@41234.cn 商家网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400-9220-888按8百务通 互联网+政企事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本网站暂时未正式上线,处于调试状态,内容请忽略。

    冀ICP备150084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