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中国商家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海外建言“中国策”:推动改革方略 增长前景可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21 00:40:40    浏览次数:510    评论:0
    导读

    财经观察:推动改革方略 增长前景可期海外建言中国策近期,中国密集释放改革信号,更为清晰地描绘了新时期改革路线图,令外界高

    财经观察:推动改革方略 增长前景可期——海外建言“中国策”

    近期,中国密集释放改革信号,更为清晰地描绘了新时期改革“路线图”,令外界高度关注。如何恰当把握政策的力道与节奏,无疑是落实好“路线图”,促进改革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为此,海外分析人士和媒体纷纷为今年的“中国策”建言献策。

    日本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撰文说:“(中国)不以GDP挂帅,并非意味着增长并不重要。正相反,确保平稳的增长环境恰恰是推进改革、实现公平的保障。”他还表示,在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之际,政策与改革如何协调配合,将转型阶段对经济的负面冲击降低,是未来中国决策层需要重点考虑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啃硬骨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要调整、政府的角色要转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关键的转变是资本市场的形成。

    陈抗认为,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转变,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阵痛。旧的增长方式转变了,新的增长点尚未充分显现,因此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他特别指出,当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很多创新点子没法实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关键转变是资本市场的形成。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近日刊登题为《中国的经济路线图》的文章说,中国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那些拥有能够带来高工资而又不破坏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这是个好消息。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目标虽然下调但依然宏大,中国能够实现既定目标,不过需要谨慎调校宏观政策并持续推进改革。

    德国工商总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福斯指出,中国寻求拉动内需,并使中国经济跻身价值链的更高等级,德企对此表示欢迎。而落实中国领导层宣布的改革计划的方式方法很重要,需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减少官僚主义、实现法治。

    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事务总司副司长威利斯说,欧方十分支持中国政府制定的改革时间表。下一步的关键是中国如何找到准确的步伐和顺序,在以下重点领域顺利展开改革:加强财政系统、尤其是对地方财政开支和收入进行合理协调,通过金融改革提高资本效率,防止低质量投资导致的坏账积累,为创新行业提供更为开放和有利的竞争环境。

    威利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通过持续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四五年中国经济微幅下降是合理的且可以接受的。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认为,中国的一些商品价格正在下跌。企业因为疲软的需求而并未开足马力。但潜力是存在的,长期资金将继续青睐中国。此外,虽然美元升值给新兴市场造成影响,但在铁矿石、石油和大豆价格低廉时,中国等大宗商品进口国境况更好。能源价格下跌对中国消费者是好消息,很可能将使2015年成为消费者支出增长的又一个好年头。

    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斯潘塞表示,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可随时用于干预外汇市场,也可游刃有余地用来应对其他风险。

    杜大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向更多地依赖消费,这会为消费产品和服务业提供新的需求市场,将对其他经济体、尤其是近邻亚洲经济体形成提振。

    针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打造“双引擎”战略,陈抗认为,“双引擎”战略提到了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也是大有可为的,需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让社会资金充分参与进来,让地方“有钱”来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

    海外人士和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判和建言,体现了外界对中国改革的信心和期待。人们有理由期待,在新的一年,伴随各项稳增长、促改革的方略落实到位,中国经济将加速趋近稳健、高效、创新的发展轨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执笔记者:曹筱凡;参与记者:金旼旼、包雪琳、闫磊)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41234.cn/news/show-108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hongqi@41234.cn。
    0相关评论
     

    唐山工商标识 Copyright © 1998 - 2023  商家网版权所有 客户服务邮箱:zhongqi@41234.cn 商家网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线:400-9220-888按8百务通 互联网+政企事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本网站暂时未正式上线,处于调试状态,内容请忽略。

    冀ICP备15008440号-5